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10篇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10篇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探究式学习不仅是小学科学课堂中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小学科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10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10篇

篇一: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探究式学习不仅是小学科学课堂中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虽然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由于探究式教学的方式不够恰当,还不能完全完成教学的预期目标。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努力提升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有效性

  科学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通过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实现学生知识的获取、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学习能力及学习素养的提高。同时,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借助与科学研究相近的方式获取和应用知识的方法,因此具有多元化特点,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并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充分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价值,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兴趣是探究的动力,学生好奇的眼光看到的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事物更多。因此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去不断地探寻新知、巩固旧知,进而形成一个稳固的知识架构。与此同时,以教学情境的方式进行知识探究,也是引导学生分析知识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从而促进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进行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课程“一杯水的观察”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时,老师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各种水的音视频课件,音视频课件中既有自然界的水,也有一些牛奶、果汁等含有水的豐富多彩的液体,从而将学生带入生动的“水的世界”中去。接着趁学生注意力都被紧紧抓住时机设计探究问题“关于水的事情,你们知道多少呢?水里面有很多秘密,大家想不想知道?那好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水的秘密……”学生此时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然后老师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面前摆放着一杯水,让大家观察、讨论水都有哪些特点,并将此以文字形式汇总出来。结果出来以后老师根据每个小组的答案列出板书:“水是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颜色的液体(板书尽量采用学生汇总出来的语言,让学生可以获取知识探索的成就感)”这样不仅让学生在生动、贴切的教学情境中对“水”这种物质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印象和了解,激发学生知识探究的兴趣,而且还借助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小组讨论更加高效、具体和全面,并成功地为接下来更加深入的水与其他液态物体的对比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实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实验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系统运用,更是一个巩固新知、联系旧知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全方面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实验的过程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手、脑、口等各个身体器官,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例如,当同学们通过观察一杯水总结出水的特点(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颜色等)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水的相关知识,老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再将一杯牛奶、有色的汽水、酱油等液态物质,让学生与一杯水进行对比、分析,并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来验证自己的观点。然后,有的学生说可以分别进行品尝,有的学生说可以用手摸……大家议论纷纷,并展开了各自的探究与实验。老师针对每组的实验情况,在旁进行指导和纠正,并要求大家将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和想法建议等进行汇总和整理。最后由老师对大家的实验结果进行讲解和指正,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完善实验结论“眼睛看:没有颜色透明;鼻子闻:没有气味;舌头品尝:没有味道;手捻摸:不腻、不粘;耳朵听:清脆、悦耳”。这样,借助实验,不仅让学生会用自己的感官来明白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而且还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更加深入地认识水的特点和本质,从而牢固掌握教材知识内容。与此同时,在观察、实验、探索、分析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探究实验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促进了高效小学科学课堂的顺利构建。

  三、丰富课外活动,拓展科学探究深度与广度

  我们在实施科学探究式学习时,要秉承着“在问题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的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问题引导自主探究新知,而到了课后也要怀揣着探究的思想去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并进行创新。课堂的结束正是学生新探究活动的开始,而这就需要老师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辅助进行。老师结合教材内容或者教学目标设计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外探究活动,让学生借助所学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或者进行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创新、创造。

  例如,当我们学习了“磁铁”这个知识点后,老师首先为学生展示一个电磁铁吸盘,让学生讨论和分析它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等,由于大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磁铁知识,所以讨论起来气氛热烈,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结束为大家进行揭秘,看到学生意犹未尽,趁机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下面我们以小组形式展开一次磁铁玩具制作大赛,老师为你们提供磁铁和一些制作工具,咱们看看哪一组制作的玩具更有创意好不好?”学生兴致勃勃,纷纷表示要创造一个有意思的磁铁玩具。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课堂知识,而且还借助实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实施意在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和素养,进而为构建高效的、现代化小学科学课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冉毅.浅析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J].读写算(教研版),2015,5(21):248.

  [2]李群义.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7):121.

  

  

篇二: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摘要

  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各学科都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基本的教学目标。探究是小学科学的核心素养的核心,而科学实验作为一门思维和实践两方并重的课程,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很多小学科学实验仍然基于传统教学方法,内容枯燥无趣,难以真正实现学生思维的培育。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一点,积极提升科学实验的有效性。本文首先说明了小学科学实验的不足,接下来基于作者的教学经验,探讨了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希望能为小学科学教师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实验创新能力

  引言

  科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很多理论必须依靠实验得出,借助实验理解。虽然小学科学知识浅显,但包含生物、物理、化学等多方面知识,对于思维仍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实验是使其理解抽象科学理论的绝佳途径。但是当今的小学科学课堂上,实验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更违背了新课改的要求。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当重视实验课程,以核心素养为着眼点,改良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一、小学科学实验的不足

  1、教学目标不明

  放眼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教学目标的不明是显著的不足之一。和其他年龄段学生相比,小学生的思维和能力都在发展初期,教师应当基于这一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的内容以及步

  骤。很多小学科学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虽然学生对实验抱有极高的兴趣,但不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得学生难以从中获得必须的知识,久而久之,失去了实验学习的兴趣,极大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率。

  2、教学方法过时

  实验教学方法过时也是降低小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原因之一。一些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动手操作能力弱,于是将学生探究为主体的实验改变为自己在讲台上包办一切,让学生单纯在台下观看。也有一些教师看重实验的趣味性,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这些过时的实验教学磨灭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既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掌握,更影响了其学习习惯的养成,大大削弱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二、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1、巧用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和其他年龄段相比,小学生年龄低,好奇心强,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因此,兴趣对小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有效性的第一步,教师就应当积极借助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吸收知识。师生互动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例如,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有质量吗》一节时,课堂开始后,教师就可以直接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空气有质量吗?为什么呢?听到这个日常生活中从未思考过的独特问题,学生立即开始了讨论思考。教师也可以随机选择几位学生,邀请其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期间,不管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都尽量以赏识的态度引导,随时保持学生的探究热度。这样一问一答的模式形式新颖,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参与意愿,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借助合作探究,促使知识内化

  小学生在学习时,极易受到周边同伴的影响,发挥出不可忽视的集体作用。为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点,在实验教学中采取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主动参与实验,共同探索知识,促使知识的内化。

  例如,学习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一节时,教师就可以提前向学生发放实验所需材料,鼓励学生自由结组,共同探讨什么样的物体能够被磁铁吸引。学生操作结束后,教师也可以选取小组代表,邀请其展示自己小组的探究材料,共同交流推测实验结果。借助这一过程,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实验当中,每位学生为完成自己的任务都会积极思考;同时学生间可以相互监督、配合,提升了实验教学的效率。

  3、利用网络科技,拓展实验范围

  传统的实验教学局限于教学课堂,受到课时和条件的限制,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学习三年级上册《天气》一章时,复杂多样的天气现象难以使小学生形成立体的印象。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播放天气现象的模拟视频,将天气的变化直观呈现在小学生眼前。这样利用网络的教学极大的丰富了实验教学的渠道,拓展了实验教学的空间,能够有效加深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三、总结

  综上所述,实验生动形象,降低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难度,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全部发挥出实验的优势,教师不仅要虚心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主动探索,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方式,改进实验教学模式,借助实验训练学生的质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做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任秋兰.浅谈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的完整性和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2021(13):34-35.

  [2]马金梅.浅析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办法[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

  

  

篇三: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科学论文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教学有效性研究萧山区大桥小学王林松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却不难发现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使我们实验教学无法有效开展导致最终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论文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教学有效性研究

  萧山区大桥小学王林松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却不难发现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使我们实验教学无法有效开展,导致最终难以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有必要加强科学课探究实验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增长科学知识,在操作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一、关于实验探究教学中存在的几种现象现象一:科学实验中时间分配的比例问题。《比较水的多少》案例片段老师提问: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比较出哪一个瓶子装的水更多一些吗?生沉默思考。师接着又说:给你们5分钟时间小组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分组开始讨论。生举手,师指名。生1:可以把水装杯子里比较。生2:用尺子量。……

  师:再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自主选择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材料,快速地进行实验,并比较出到底哪瓶水多?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科学课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小学生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探究中往往会转移注意,导致实验时间难以控制,因此科学探究活动既要安排好时间又要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现象二:把“乱”看作是科学实验活动的本质特征。现在小学的班

  额大,再加上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活动空间又那么小,开展探究活动往往会出现乱的场面,致使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非常费劲的。在上《我们的小缆车》一课时,学生对学习材料——小车非常感兴趣。学生实验时只顾好玩,不听教师指导,教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课堂纪律乱,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做完实验后仍一无所获。现象三:部分学生远离了探究活动。来自一则课后调查:在实验过程中,你们组合作愉快吗?组长1:我们组有些同学一点都不肯动。组长2:我们组做实验时都是我一个人做的,其他同学就讲话。组长3:我们就按照老师分工的任务各自完成,做实验时有时需要几个人合作,但都不肯帮忙。组长4:有几个同学不听安排,在乱做。

  ……有大部分小组都反映了合作中分工不协调的现象。实验探究效果打了折扣。现象四:对学生学习潜能估计不足。科学教学不要低估学生的学习科学的潜能,但也不能高估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教育适得其反。在《声音是怎样产生》一课中,许多学生认为声音是物体“动”的结果,通过“挤牙膏式”的发问得到这个猜测。其实,教师没有必要这样做,应该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声音是物体“动”的结果,引导学生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方案,并开展探究实验活动,在活动基础上进行交流。二、构建有效实验探究活动的策略(一)、加强实验目的性的认识,提高实验探究针对性教师必须先认真研读科学教学大纲,了解各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的目的,在具体

  操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做在实验前,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问题,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现象等等。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很有趣但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案例:小学科学四上《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课时,教师拿出一把尺子,说:“尺子与音高有关系吗?”,一生说:“有,尺子长声音大,尺子短声音小”。另一生说:“尺子伸出多,声音强,尺子伸出短,声音弱”。显然,学生对探究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结果,实验设计无法进行。实验时,学生把握不住观察重点,汇报时众说纷纭。改进:开始让学生仔细审题,“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探究的重点词是什么?什么是音高变化?尺子怎样发出的音算是高的,怎样的音是低的?这样学生一般就会明确实验的目的,后续的实验才能展开。(二)、做好课堂前测,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科学探究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探究过程顺利进行的脚手架。这种角色的定位,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前概念水平有相当准确的把握。教师已经不能仅凭先前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设计,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在实验探究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才能使实验探究更为有价值。案例:在《认识溶解现象》一课中,通过了解到学生对于教材中列举的7种材料(高锰酸钾、糖、铁钉、木

  屑、盐、食用碱和卵石)能否溶解于水的感兴趣程度依次为:卵石(三)、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提高实验的实效性有结构的材料可以大大提高探究的实效性。所谓有结构的材料是指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案例:在《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研读食物外包装,期望学生能在研究中进行如下分析:1、收集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并能有根据地分类;2、比较食物保质期的长短,并能分析影响保质期长短的原因;3、了解食物的配料,分析配料对于食物可能起到的作用。为此,教师上课前与学生共同准备了如下材料:1、分组材料:各种食品外包装(包括昨天生产的面包外包装和已过期的食品包装)2、演示材料:四种牛奶:纸包装:5-7天;塑料瓶:28天;铁罐:15个月;真空包装的食物、含防腐剂的食物、盐腌食物;3、只标出生产日期的小袋饼干;4、食品添加剂资料、湿纸巾。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为学生的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有对象可以观察;从不同的包装上收集大量的信息,有内容可以思考;不同食物的保质期,可以推断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有差异冲突的内容可以争论。(四)、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保证有效科学探究有效实验探究活动不仅是学生动手操作上的探究活动,还应包括思维上的探究活动。一堂课只有40分钟,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很多事情,如计划制定、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汇报交流等,经常会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所以教师要有所侧重,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在安排学生探究活动环节上,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不仅能力强的学生

  要有时间探究,相对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案例:《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一课中,涉及知识较深,相关因素多,过程复杂,既要求学生发展空间相象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把各种相关的因素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概念。再从模拟实验中得出结论,这是一个需要积极动脑的过程,仅通过动手探究是很难发现的。因此,教师必须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动脑的地方所花的时间考虑进去,才能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五)、精心的设计实验方案,确保实验的有序性精心设计好实验方案是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的保证。在科学探究实验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不按规定操作,导致实验现象出不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实验前教师没有把实验的方案设计好或者是设计得不够合理造成的。1、注意实验的安全性。教师最好课前先把课堂上学生要做的实验做过一遍,并作好记录:什么地方要注意的,什么地方需要学生全神贯注观察的,做到心中有数。到学生动手做实验时,教师就可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案例:在研究金属的热胀冷缩时,要用到酒精灯给铜球和金属条加热,加热后的铜球和金属条是非常烫的,教师必须及时提醒学生规范操作注意安全,禁止用手触摸以免烫伤皮肤。2、规范实验操作。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有许多的实验要求学生去规范地操作,如温度计、量筒、量杯的使用和读数,操作的规范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探究实验的准确性;再如酒精灯的使用,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具体的使用规则,怎样点火,怎样加热,怎样熄灭酒精灯等等,它会影响的整个实验的安全性。

  通过规范的实验操作和准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直观感性认识。(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充分调动探究积极性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案例:在“物体能否导电”实验中,各小组学生共同准备各类材料,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到组装好的电路检测器中检测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每小组内材料员、记录员等分工合作,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七)、强调实验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对于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根据每一个学生实验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过程、实验中的表现、实验记录情况、能否有自己的见解、是否还能提出其他问题等内容进行评价。教师可制定量化的评价表,也可用定性的语言作出评价。同时在学生中进行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科学就会积极主动,探究的习惯也会慢慢养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验教学作为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和各方面能力。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学生长期的共同努力。怎样发挥实验探究有效性,也有待于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中,只有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了,科学课的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才能得到更好地得到体现。【参考文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陕西师范大学《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昆山教育

  

  

篇四: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及课堂提问探析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式课堂提问法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必要手段。合理应用该种方法可以更加自然、全面的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加快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速度。为此小学科学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使用合理的提问方法,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科学知识探究热情,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课堂提问;具体分析

  前言:小学生在学校课堂度过的时间较长,因此可以认为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平台。在小学阶段,科学课程占据重要地位,科学教师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科学知识学习兴趣。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小学科学探究式课堂提问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课堂提问过于枯燥,无法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教师营造的教学氛围过于枯燥、乏味,将会降低学生探究学习热情。只有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充满学习欲望和好奇心,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但是目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度逐渐降低,学生只有在课堂学习中回答问题才会受到教师的关注。而相关调查表明,只有一半的学生在科学课堂学习中会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回答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争取获得教师的表扬和鼓励[1]。而另一半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为此教师要适当优化和调整课堂提问方式,不断创新和优化提问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科学知识学习兴趣。

  1.2教师掌握问题答案,无法延伸和拓展科学知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等,实现固定教学答案的多元化,涉及更加丰富、宽泛

  的内容。但是在具体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固定一种问题答案,将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局限在某一框架中。而小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心理发展不完善,他们对教师会产生一种敬畏,认为教师的答案就是唯一的答案[2]。如果教师不能及时优化和调整教学方式,将会给学生学习知识的积累带来一定影响,会阻碍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2.小学科学探究式课堂提问教学措施

  2.1提高科学教师的提问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很多学生已经对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在做课后习题中出现不会做的现象,这时需要教师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为此,在讲解完新课知识后,小学科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不理解的知识。实际上,当学生在课堂上刚刚接触新知识后,脑子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一学习特征,通过合理应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3]。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学习的新知识有更加全面的掌握。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合理应用趣味教学法来打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此提升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学习带来的乐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科学知识学习质量,增强科学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降水量的测量》这一课时,针对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课后问题的情况,教师要仔细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推测到学生仅仅掌握了浅层含义,为此遇到问题时无法合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以问题作为重要的驱动力,通过合理应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知识。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在课前教学准备中以教学任务为基础收集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从而加快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速度[4]。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降水是怎么形成的?”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课知识,进而提升学生对教材的掌握程度。随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不同降水量的图片,鼓励小组学生分析和讨论降水量的实际测量方法。通过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探究式提问方法,将大大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对降水量测量方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2.2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提问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和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此教师要提升探究式提问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敢于在探索学习中提出和发表不同的观点。相关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小学教师认为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秩序,教师会一直使用严肃的面孔对待学生,在管理表现不好的学生时以批评教育方式为主,虽然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学生课堂学习中自由散漫的状态,但是如果长时间使用这种方式,会导致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愿意主动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心中的疑问。为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在具体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通过合理应用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勇敢回答问题,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5]。此时教师也要适当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利用鼓励的方式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并给予学生充足的勇气。

  比如在学习《阳光下的影子》这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方向会随着太阳方向的变化而变化,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方向是相反的。在讲解新课知识前,小学科学教师要利用一些小游戏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过影子吗?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呢?”随后鼓励班级中比较内向的学生起立发言,以此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小学科学教师通过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大胆提问,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明显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3制定明确的探究目标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要改变之前落后的教学方法,重新定位自身的教学位置。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扮演着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摒弃落后的、灌输式教学方法[6]。通过使用探究式课堂提问方法将教师从原有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科学知识学习引导者。教师也要制定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在错误的学习方向中浪费时间,而且将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讲解新课前,教师也要制定明确的探究目标,为学生探索学习指明方向,从而有效延伸和拓展学生学习思维,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结语: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中,探究式课堂提问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积极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制定明确的探究学习目标,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教育教学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文达.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9(2):152.

  [2]焦安恺.浅析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技巧[J].黑河教育,2019(9):66-66.

  [3]舒秀仙.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9(2):172-173.

  [4]许莉娟.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的指导之行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0.DOI:10.7666/d.y1742404.

  [5]洪丽娇.小学科学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实践研究——以“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为例[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9.

  [6]刘珂.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以石河子市为例[D].新疆:石河子大学,2019.

  

  

篇五: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4篇)第一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

  小学科学实验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前在很多小学的实验教学实践中,还是存有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小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不高,以及学生完成不了实验内容这些方面。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除了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之外,还在很大水准上受到了实验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教师都没有很好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没有准确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合理安排实验教学环节,压缩学生的实验时间,同时枯燥的实验方法和单一的实验材料都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实验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了小学实验教学有效性不高的现状。要想解决当前小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问题,就需要教师积极主动探索更加高效的实验教学方法,从增强对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开始,持续地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

  要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增强对学生良好科学实验习惯的培养。首先就需要学生能够做到按时上课,并保持顺序进入实验教室,这就需要班长发挥组织的作用,带领学生在实验室外面组成整齐的队列,并保持安静,按时按点进入到实验室中,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每个学生都必须在其他人发言或回答问题的时候保持专注的倾听。有些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在别人发言时经常会自顾自进行实验,有些同学在别人回答问题时经常会搞小动作,这些现象都严重防碍了实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增强对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视,及时发现并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为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二、提供有趣味的科学实验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提供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材料,在合理选用实验材料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在小学实验课堂的教学中,选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帮助学生将实验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实验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提升学生完成实验的能力,进而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进行《神奇的叶片》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去操场寻找不同的树叶,并进行实验和研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实验的材料,有效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整理实验器材的培养,要帮助学生养成在试验结束后整理器材的良好习惯,对于那些不进行整理就直接离开实验室的学生要予以及时的指正,坚持教会每个学生进行实验器材的整理。

  三、选择合适的科学实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增加实验课堂的生动趣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加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借助影音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更加生动形象的实验内容,在提升学生对实验内容认识的基础上,实现对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持续提升。比如教师在进行《常见的动物》的实验教学时,就可以向学生播放蚯蚓的生活视频,以及吃食物的具体表现,让学生能够亲眼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实验内容的认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主动性,为提升小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四、安排合理的科学实验分组

  要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增强对实验教学环节的优化设计,通过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帮学生实现共同进步。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沟通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可以根据实验任务的不同,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基础的同时合理进行分组,并定期对分组的学生进行调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其中还需要特别关注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要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在团结有爱的实验氛围中实现共同努力和进步,进一步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五、保证充足的科学实验时间要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要为实验的开展提供充足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和理念,要在明确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供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在充裕的时间中进行操作,更加深刻体会到实验的乐趣,掌握更多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从而明显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教师在进行《怎样控制电路》的实验教学时,在准确示范实验过程之后,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时间,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充分认识到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进行教学,那么留给学生实验的时间就会很少,再加上实验比较复杂,学生很难保证一次就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结束教学,那么学生还是没有真正掌握实验的内容,同时也无法实现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目标。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

  

篇六: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

  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开展探究式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发展一个结果,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索产生结果的过程。

  2、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探究式教学的尝试,改变了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了学生仅以知识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结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疑问。如⑴探究式教学设计的最优性。⑵探究式教学组织的合理性。⑶探究式教学评价的科学性等等。我校课题的提出是基于中央教科所“十二五”规划课题《科学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研究——架设科学素养目标和学校实践的桥梁》之下,结合我校科学课程实施需要而设立的子课题。该课题的提出让教师对探究性教学各个方面进行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将有效地解决探究式教学中各种问题。

  3、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科学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4、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探究式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二、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所谓有效性,即“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科学课的有效性则要实现预期的科学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而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主。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为了探究而探究的现象,探究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新课程指出: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引导学生通过

  1

  一定的过程与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究、质疑和研究。要让他们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增长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这就需要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而不是形式化的。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影响小学科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研究;2、提高小学科学课堂运用探究式教学的策略和基本途径;3、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和基本能力的研究;4、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的研究;5、如何有效地开展探究式活动的研究;6、探究式教学的评价方法及原则的研究四、课题的界定1、探究性学习是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的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利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获利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2、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是指:⑴教师立足于学生实际而展开的探究式教学手段的科学化、规范化、最优化的研究;⑵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所获利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五、课题研究的所达目标1、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能依据已知信息提出猜想,让学生能深入探究进行体验,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去探究去思考,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会观察,学会倾听与表达,最终实现有效探究。2、培养科学素养学生通过经历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形成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3、初步形成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

  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形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材处理、目标设定、过程建构、材料准备、组织教学、方法指导等方面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策略。六、课题实施步骤设计

  整个研究期为二年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理论学习,现状调查分析,确定子课题。具体内容:1、确立课题研究方案。2、编制实施方案。3、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4、收集学习研究有关资料。第二阶段:实施阶段: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第三阶段:交流总结阶段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2、展示研究成果。3、召开结题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七、保障条件1、建立学校科学探究中心学习组,以科学组专职教师为中坚力量,以兼职教师为辅,从组织上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2、将进行小学科学“同课异构”观摩会,通过观摩与研讨活动,提高了我校教师科学课堂教学的理念,开阔教师的眼界。八、主要参考文献、著作目录

  3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陈华彬

  《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马冬娟

  《走进课堂小学科学课程案例与评析》---郁波《新小学科学教育》----萨马.

  沃泽曼

  《探究式科学教育》

  韦钰[加]P。Rowell著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主编:喻伯军

  4

  

  

篇七: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小小学科学与小学的其他学科不同,科学课是比较贴生活,实验性强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能知道与身边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和基本方法,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爱科学、爱家爱祖国的情感。

  标签:教材;实验;方法;过程;评价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通过科学课堂学生既能学会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与技能,又能培养科学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综合素质的形成。那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思路、一个模式。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根据教学内容,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设计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才能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同时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基础、生活经验和困惑为出发点,找准学生学习的新起点、兴趣点、生长点。如我们可以根据季节时令来合理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顺序,把《各种各样的花》、《花的构造》安排在百花争艳的三月份,让孩子到户外去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这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花的共同特征,了解花的构造,认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区别。再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等等。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伴随着各种情感进行的,让学生带着最感兴趣的问题学习往往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精心准备好实验所需器材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内容多,包括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学生实验等,为了使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体验,达到掌握操作技能,正确分析成败原因和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好每个实验所需仪器和器材,这是保证实验成功最基本的要求。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构可以理解为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即环节或步骤),以及各部分的进行顺序与时间分配。它包括导课、新授、巩固练习和课堂总结等。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质量高低往往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因此,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关键。设计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结构,要从整体目标出发,突出学科特点,不仅使此结构符合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而且要符合教材的课文结构,并且使它不违背小学生认知规律,因此,这一结构应力求突出以下两点:

  一是结构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积累科学探究活动经验的积极性。

  二是结构要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协调,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任务。

  四、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受教学思想所制约,以往把小学科学课的性质定为“知识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些浅近的自然知识,教材也是以叙述现成知识为职能的。教师采用的教法必然是保证学生获得这些现成知识并驱使他们被动地记忆现成知识的。而新大纲明确规定:科学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小学科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科学课不再是单纯传知识,而是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境,完成多方面的任务。只有教法灵活,得当,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恰当的教法,是优化自然课堂教学的保证。

  五、关注教学过程

  课改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真正有效,让学生真正合作学习呢?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地、整体地研究,袪除那些繁杂偏乱的或者易懂的无必要的合作,其次我们在明确合作探究目标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要明确。教师必须先分配好小组的成员,小组长,小组组员的分工,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承担,让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然后建立合作机制。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最后还要教师适时引导。由于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六、把握评价

  科学探究并非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必须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科学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并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在课堂上评价方式应注意:1、口头、体态语言评价应及时性。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具

  有针对性、激励性、情景性、发展性的特点。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老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影响。2、可进行有形的物质奖励。通过评选“创意之星”、“小能手”、“小科学家”等活动使接受者感到光荣,更加积极主动,未得到者有所向往,有所期待,从而更加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3、也可采用简单易操作的量化表评价。评价可以对学生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量化评价,评价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在才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做出客观的评价。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评价,都应有得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促进每个学生全发展的评价机制,将评价贯穿于科学教学的全过程,灵活运用,才能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

  总之,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科学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科学教师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让我们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作好合理适时的评价,让科学课堂教学真正做到高效,让科学教学真正的“科学”。

  

  

篇八: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笔者认为有的活动要求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当真的需要教师提出的时候教师必须在学生活动之前交代清楚在提供学生实验材料之前先交代活动的要求材料还在教师手中时你说话学生会听因为他们还想拿你的材料还不能自己去摆弄材料但是如果你没有把事情交代清楚就把材料给学生然后想起来还有要求需要补充的话学生一般是不会听你的了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不能不重视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科学实验教学如此重要。但是,在大部分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么没有实验,要么就是教师让自己的演示实验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一、实验教学低效性的具体表现

  (一)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思维匮乏或具浅表性

  学生的科学实验还只是停留在儿童嬉戏活动的层次,把一个个实验当作体育课里的游戏,“图”个热闹,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小科学家”来研究问题。虽然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得到了陶冶,但是热闹有余、思维不足,科学实验的更重要的任务建构知识层面缺失,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二)实验活动中学生参与率低下,缺少合作

  在实验活动过程中,以小组合作形式是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莫不做声,只顾自己做事,毫不理会老师和同学是怎样去研究的,并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觉得自己是“观众”;也有些学生把实验仪器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把这份探究的权利留给自己,并没有合作的意识,这大大影响着实验的开展。

  (三)实验活动操作不规范,处于无序自由状态

  新课开始,学生往往能坚持一段时间,但是总不能坚持很久,他们总想自己操作,总认为实验很简单,无需老师讲得那么清楚,坚信自己能顺利完成实验。随即带来的自由探究带来混乱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发挥性、无序性,对科学的真理现象蛮不在乎,远离了教材的意图,陷入了“玩玩”的状态。

  除上述三点外,实验教学低效性的表现还有很多方面,例如,在科学课中,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很差,学习态度不稳定,总凭着一时的兴趣进行学习。这样的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积累、科学能力的培养,好多学生的心理活动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手创造能力更是不能充分发挥,那么怎样在科学实验课中,变教师的主动为学生的主动,怎样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二、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经过教研组两年多的科学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落实科学课常规规范学生课堂行为

  袀只要常规落实到位,我们的科学实验就有了保证。学习常规不是要学生记忆背诵条文,而是理解后的行为守则,学生的自觉行动。笔者将何树德老师关于科学课的学习常规打印出来,把它们抄写在实验室黑板的左侧,让他们每次走进实验室从头到尾读一遍,让学生明白实验课不是体育课、也不是活动课。

  膇经过一段时间的监督约束,学生自然能初步遵守,慢慢地习惯这样的科学课堂学习。在分组活动时,能控制音量,不会认为教室是个农贸市场;也不会把分组活动误解为自由活动,漫无边际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只是明明知道还要再不小心中继续违反,大多是想动手做个究竟,想弄个明白,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他们还是学生!只要耐心教育,给他们树立合适的标杆,经常提醒督促,他们会慢慢开始遵守课堂学习常规的,这一点我们要充分相信他们。

  (二)遵循实验设计原则设计有效实验

  1、实验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实验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科学实验中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想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朱智贤)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又存在着差异。

  三、四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往往凭一时的兴趣来学习,很不稳定,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三上第一单元中“植物的叶”一课的实验设计,我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叶(枫叶——掌形叶;银杏叶——扇形叶;竹叶——披针形叶;雪松——针形叶),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大自然中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不同种树的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各不相同。

  五、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如:六上能量单元的《电磁铁》一课,有一个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可以这样设计:

  (1)发现问题:各组电磁铁钉尖、钉帽的南北极各不相同。

  (2)猜测:电磁铁的南北极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

  (3)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因素进行研究,并讨论研究方案。

  (4)汇报研究方案,明确操作要点。

  (5)学生按方案实践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6)学生上台演示汇报交流。

  2、实验设计要符合小学科学学科特点

  科学课具备自己的特点:1、实证意识:讲求证据、实事求是;2、逻辑思维:符合逻辑的思考;3、质疑精神:能够提出独特的观点。在科学课中,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最终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那么,在设计实验时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设计的实验探究活动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如,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发现问题:各组电磁铁钉尖、钉帽的南北极各不相同。

  (2)猜测:电磁铁的南北极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

  (3)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因素进行研究,并讨论研究方案。

  (4)汇报研究方案,明确操作要点。

  (5)学生按方案实践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6)学生上台演示汇报交流。

  (7)小结。课件出示: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在这个实验设计中,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验证——交流总结的这样一个科学探究过程,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意识和质疑精神。这样的设计和操作是有效的。

  3、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实验内容、实验对象、实验方法等等需要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在设计时不仅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也要从学校和周边环境去考量,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并因地制宜的进行实验设计,这样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如设计六上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这类教学实验时,要安排学生对校园里生物的种类和分布调查时间,然后再给动植物分类,研究人的相貌差异,探究不同环境对生物种类和性状的影响。通过研究知道生物种类和差别是多种多样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知道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最终明白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三)指导学生整个实验过程扶放结合有的放矢

  小学科学高段实验相对于三、四年级来说较为复杂,所以对于实验和观测的要求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很多时候我们便会拟订很多的条条框框来限定规则,以求实验顺利有效的进行,但这种顺利和有效完全降低了学生的独立性。如在实验操作前给学生制定这样的实验分工:

  操作员:负责固定杯子,用手指控制杯底的小孔。

  发令员:准确观察水平面与杯子刻度,及时发令。

  计时员:时刻关注时钟,根据发令员的发令及时记下起止时间。

  记录员:将计时员测得的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中,并统计出所需时间记录在黑板上(为记录方便,“秒”用符号表示)。

  这样的实验操作安排的确能指导学生有序快速的完成验证过程,但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动手并无动脑,他们根本不用去思考我怎样能更好的操作。我们要怎么分工,谁做什么?这很重要,探究式学习强调的是分工合作。

  指导学生整个实验大致要经历: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讨论和交流提炼结论→小结反思等过程。实验过程中要扶放结合,教师要着重为学生搭好实验活动的脚手架。

  1、指导学生进行制订实验研究计划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指出: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内容作出书面计划。制订计划就是“事先想”,“想好了再做”。有了问题,我们就得思考一下具体做哪些工作呢?如进一步明确问题、准备材料、明确方法步骤等。为使探究活动更具目的性、计划性,我们把“事先想”的内容记录下来,想好了才能做。

  如四上第一单元“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的实验设计,教科书中给了一个不完整的研究计划的范例,以指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转化为可操作和可进行研究的问题,并指导他们围绕研究的问题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是的,只有在准备好材料的前提下,我们走进课堂才有底气。学生才会专注地听老师上课,以至于开始动脑筋,思考问题,积极地投入到实验当中去,开展研究,弄清真相。

  课堂教学片断:

  生:莫不做声,静静地看计划

  师:明白怎样写计划了吗?我们一起来商量商量。

  经过一段时间商量,我们最终研究方法大致统一如下: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食盐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2勺,这样一直加到食盐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制订计划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还要有交流研讨的活动,这样能很好地填补了思维的“空白”,也为进一步修正计划做了必要的补充。小组如何分工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一名材料员、一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分工合作,明确职责,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方法如何?在这个实验中,一勺盐是多少又是一个变量。教师强调取一勺盐为一平勺,用尺子把高出勺子边缘的盐轻轻刮去,实验前教师要做好示范,这相当重要。同时让学生明白,必须在溶解了第一勺以后再加入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并及时做好记录。

  经过这样的系统操作,学生也明白制订计划的重要性,每次实验要经历“事先想,想好了再做”的步骤。当然计划的制订也有不少的方法,我们不能一个标

  准,尽量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去制订,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创造才能。有了计划,实验的开展也有章可循了,实验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减少了无谓的时间,少走弯路,向着有效的学习目标迈近。

  2、引导学生在实验活动前猜想和假设

  当要研究的问题提出以后,我们一般会让学生猜想和假设,如果只是为了得到答案走走形式,那探究活动的过程就会显得毫无意义。因为学生根本体验不到科学家发现这一真理时的思维过程。

  例如:三下第五单元“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实验设计中,“推测蜡烛、橡皮、回形针、胡萝卜、铁螺帽……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是能做出自认为有“根据”的预测的,教师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根据”。对有的假设教师可以作指导性提问,学生在教师指导性提问的帮助下,形成的假设,会是一个在学生一定思维下的假设,而不是科学性不强的揣测。

  所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猜想和假设也尤为必要,学生一旦经历了这个过程,他们在猜想和质疑中把问题推向高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他们的思维从零乱变得有序条理;在开启知识的大门时,学生的假设也变得更有悬念,促使自身更关注实验的过程,指向更明确了。

  3、控制实验材料明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验证

  很多时候,我们课堂的实验步骤是由教师一步一步演示,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或是简单的操作。在整个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中,从学生表面上看是参与了,其实质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其心智活动很少的,不利于学生发展。

  例如,四上第一单元“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实验活动中,教材插图向我们展示了高锰酸钾溶解水的现象。学生对这现象心存怀疑,怎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如果上课就借助插图来进行教学,这样上上算了,不再实验的话势必学生肯定把这个疑问永远放在心里,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所以课前我为每四人一小组准备了半杯水的烧杯、一个小匙、一瓶高锰酸钾、一根玻璃棒。讲清实验注意事项后,(如在实验前向学生说明高锰酸钾不能直接用手取,而应该用小匙等。)学生发现自己做出来的现象的确这样,一开始小颗粒进入水时就立刻溶解了,稍大点的颗粒因为没有立刻溶解,这些大颗粒像丝带似的沉到水底,成深紫色聚集在一起。学生搅拌之后整杯水成紫红色的溶液,最终颗粒不见了,全部溶解于水,

  说明高锰酸钾是能溶解于水的,不像面粉那样沉在烧杯底部。这样学生在实验中验证、体验、进步,在快乐中成长,学习效果也理想。

  在学生探究活动的时候,教师往往有活动的提示。笔者认为有的活动要求,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当真的需要教师提出的时候,教师必须在学生活动之前交代清楚,在提供学生实验材料之前先交代活动的要求,材料还在教师手中时,你说话学生会听,因为他们还想拿你的材料,还不能自己去摆弄材料,但是如果你没有把事情交代清楚就把材料给学生,然后想起来还有要求需要补充的话,学生一般是不会听你的了。所以对于活动提示,教师一定在材料提供之前说明清楚,但是不能太多,最好不超过三条,清清楚楚的交代,否则学生记不住也做不好。

  4、引导分析现象和数据讨论和交流提炼结论

  实验后的交流汇报,教师往往指向实验结果,忽视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当学生说出结论后,往往我们做老师的就感到万事大吉了;忽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匆匆的走过场,没有指出存在的问题,其中存在着相当大的隐患。甚至会扭曲实验本来的结论,影响了正确的认识事物。首先要求学生关注实验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再者引导学生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重点培养数据意识;第三,讨论和交流时一定要进行提炼。在科学实验课中,我们要让每组同学进行实验后的讨论和交流,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见解未必是全面、有效的,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在这样集思广益下,学生获得了信息的整理、修正,更完善了当时的见解,步步向真理逼近。

  5、小结反思

  做完实验,我们的确应该好好反思,为什么有些实验能成功?为什么有些实验会失败?适当的反思有助于促进对原有知识的巩固,也有助于找出失败的原因,然后加以分析,找到关键的问题再实验,再小结,在反思中学生意识到要想成功就必须努力,严格控制实验变量,养成良好的观察态度。

  (四)保证实验探究时间创造拓展探究空间

  科学探究需要时间。在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们得要有时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得要留出出错误耽误的时间,得要有时间作沉

  思默想,还得要有时间来展开讨论。因此充足的时间成了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可或缺的前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追求“小步走”,设计很多环节,一环紧扣一环,讲究水到渠成。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空间比较小,便于教师控制,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剥夺了学生在课堂里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科学课堂必须给学生一段完整的时间来进行探究,不要总是打断他们的思维,不要让20分钟的实验因为教师的不断叫停而变成10*2或5*4。在《电和磁》这一课中,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使小磁针的偏转现象变得更为明显。按照一般的处理,指导学生通电线圈也可以产生较大的磁性,让学生尝试,用不了几分钟时间,探究活动就结束了。但如果设计成在学生探究了几种增加磁性的方法后,着重探究通电线圈的引出、不同绕法、放置方法等等,教师只是适时地提供相助锦囊,一切活动都由学生按思路有条不紊的进行,直到全班同学都完成探究。这么大块的探究时间的保证,让孩子在有计划的实验步骤下自主探究,增加了对线圈增大磁性的感性认识和科学认识过程。探究怎样使小磁针偏转幅度更大这个实验,学生的发展情况不同是需要不同的时间的。课堂中可能会出现有的组已经完成,有的组还在继续的情况;有时,由于时间的不充分也可能的出的结论是从书中“偷”来的;有的实验的时间也很长。这个时候需要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当然,在这20多分钟的实验探究时间里,并不是放养式的自由探究和实验,教师将是更加繁忙。在学生初步进行了怎样增强小磁针偏转角度的方法的探究活动后,会觉得自己的研究活动结束了,会觉得无事可做。赭石,教师适时的给小组提示卡,让他们变得有事可干,而且这个任务也能促进学生继续对磁性增强的探究,这里明显体现一个递进的探究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合理的利用实验探究活动的时间差,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学生自己设计和开展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让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多加交流,减少教学的低效性,为科学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Nurfürdenpersönlichenfü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

  Pourl'étudeetlarechercheuniquementàdesfinspersonnelles;pasàdesfins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людей,которыеиспользуютсядляобучения,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инедолжны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篇九: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小学科学课程的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和获得,而实验作为小学科学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让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法研究;有效性提升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要通过观察和实验制作等活动”,而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课教学的特点。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知识能力,同时还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实验要求进行教学,有效地上好科学实验课。

  1.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是小学科学学科的基础,是科学教学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学习方法,是创新的基础。因此,作为新世纪的科学课教师应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做好实验,鼓励指导学生在课下做一些课外小实验,合理布置研究性课题。

  长期以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副产品”,基本上处于“照方抓药”、“验证前人已经得到的结果”的状况,操作也基本停留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规范上。这样的实验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故不利于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科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应依照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可供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科学探究。

  2.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2.1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意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训练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能否明白实验原理,实验的难点在何处等等。所以如今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科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的目标。

  2.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3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适应《新课标》实施合作学习,顺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需最大限度地将教师单独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做实验的能力。

  2.4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被解决,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地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饋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有效类比的进行周密思考、主动探究,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

  作的目的,又能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2.5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映在科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科学课外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科学,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进行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的习惯,培养出其大胆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加强实验教学实践探究对增强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探究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实践探究中,应结合实验内容、教学需要及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更适合的实验方法与形式,注重启发和引导,而非一味的灌输,要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定进步,也使实验的效应和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柯镇林.基于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5(23):109-110

  [2]彭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升科学实验的有效性[J].教师,2015(33):65-66

  

  

篇十: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小

  学科学教研主题题目

  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生活质量。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课的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实验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呢?一、做好课前准备1教师的准备: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教师要熟练的把握教材,明确实验目的,做好相关器材的准备,课前教师要试做一遍,并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好弥补方案,设计好实验记录表,如:四年级的《物体的传声》实例设计:①我们的实验:研究声音在水中能否传播。②我们的猜想:能。③我们的探究方案:把小金鱼放在水中,周围用纸挡住它的视线,—同学在玻璃缸旁大声击掌。④我们看到的现象:⑤我们对现象的解释:⑥我们的实验结论:⑦我们的新问题:2学生的准备:①让学生明确实验内容,要求学生搜集好

  一手资料,引导和教会学生在试验中观察、测量、记录、统计和做统计图表的方法。②引导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大胆推测可能出现的结论、制定实验步骤、选择方法、准备好相应的器材,设计好相应的表格和设想安全措施等。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创新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如在教学六年级的《杠杆的科学》时,教师让学生上台进行演示:先让学生运用省力杠杆很容易将一捆作业本撬起来,然后教师改变支点,变成费力杠杆,再让这位学生撬起这捆作业本,这时他会感到非常吃力,甚至撬不动。让学生说出其缘由,引入本课的学习,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探究的欲望。2、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三、关注实验过程的有效性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

  

  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中,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放到水里,让水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说明空气是存在的。如果只是为实验而实验,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只会让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是不会获得科学知识的。2明确观察任务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任务,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会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运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等,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3实验的规范性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全强地设计操作过程,选定基本的实验方法,注意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

  

  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注意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如教学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时,手拿温度计的上端,且要拿稳,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在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时,尽量屏住呼吸,因为呼出的热气能使温度计中的液柱上升,影响测量的准确性。这样让学生养成规范的科学实验的习惯。4注意小组合作实验的有序性小组合作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去,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和调控:①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实验任务、实验角色。②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发言的情况下向同伴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③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用讨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④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这样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共用增长。四、激励学生搞好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兴趣,增长探究的能力,逐步形成实事求是、善于质凝,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小制作活动,自制标本展橱,开展课外观察实验、栽培、饲养、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科学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

  

  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推荐访问: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探究 有效性 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