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史学互融研究

摘要:《中国史纲》一书在现今高中生的历史研究与学习方面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在该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与史学完美的交融,既包含了历史的严肃性,写实性,又蕴含着文学的可读性,着实是文学与史学发展的历程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本文中,作者以初读《中国史纲》的一名普通高中生的视角,试着赏析在该书中文学与史学的完美互融。

关键词:文学研究;文史互融;中国史纲

引言:

初读《中国史纲》一书,大概所有的读者都能够瞬间眼前一亮,阅读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提上来。在这本书里,文学的可读性赋予了其老幼咸宜,受众广泛的巨大优势。一改以往历史书籍,历史材料在世人眼中枯燥无味的既定形象。别的不说,就以高中课本为例,在高中生的历史教材中,尽管将几乎所有主要的历史片段都囊括了进去,具有较高的学术性。但是对我们高中生来说,可读性着实不高,对教材的研读往往都是基于学习压力,而不是个人兴趣,这从根源上就抑制了高中生们对历史知识的吸收能力。而此书则不然,其幽默风趣的语调让每一个阅读者都能为之着迷,更为难得可贵的是,在具有文学性的同时,同样也包含了历史详实,考证严谨的特点。

一、语言文字魅力在书中的体现

(一)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灵动性

在以往的历史书籍中,写作者往往头脑里会有一种固定的印象,即为了满足历史的严肃性,史料的考究性,不得不采用较为晦涩难懂的语言进行记录。这就走入了一个误区,历史书籍并不一定要用完全枯燥的文字来体现,谁又能说幽默风趣的历史就不是历史了呢?《中国史纲》一书就是一个经典的范例。历史书籍存世的其中一项重要意义即为将历史传递下去,让后人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不犯和古人一样的错误。那么请试想,枯燥的史书有几个人能有那个毅力与兴趣阅读下去?我反正是做不到。没有太多人愿意去阅读,那么这一段历史又怎么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这不与其初衷背道而驰。在《中国史纲》一书中,作者充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书中,以优美的笔调展现在史册中华丽的舞蹈,用流畅温暖的文字记录下那一段段或是荡气回肠,或是令人叹惋的历史。在这样的笔调里,我们能够读出一位位枭雄的豪情壮志,也能读出在一将功成之后堆积的累累白骨。读《中国史纲》既是读史也是读心,在文学性的历史中,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所成长 [1]。

(二)可读的史家故事

文学发展至今,给我们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大概是每一个故事都能带给读者深深的触动,仿佛我们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体,而是书中的那个人物,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血肉,他的灵魂,与之同喜,亦与之同伤。若要我说《中国史纲》成功在哪里,那么一定是这本书也做到了很多文学著作都不能企及的事情。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书上的一行文字,而更像是一个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灵魂。不仅如此,在故事之余,作者还尝试将每一段历史背后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鲜血换来的经验与领悟尽可能多的传递给我们,我想说的是,他做到了,下面是一句我在书中最不能忘怀,始终铭记的一段话:“理想的武士不仅有技,并且能忠。把荣誉看得重过安全,把责任看得重过生命,知危不避,临难不惊;甚至以藐然之身与揭地掀天的命运相抵拒;这种悲剧的、壮伟的精神,古代的武土是有的,虽然他们所效忠的多半是一姓一人 [2]。”这是一代代武者们用生命传递下来的至理,在这里我终于继承到了。

(三)写史便是写人

常有著名学者如是说,写史即为写人,历史绝对不是所谓的王侯将相的功勋簿,更加不是一堆鸡毛蒜皮之事联合起来的流水账。在读历史中,我们能够学到些什么,这是每一个初学历史的人都会产生的疑问。历史就是故事,故去的旧事,如果单说去记忆这一短短故去的事情,着实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自然也不是我们学史读史的重点所在。读诗的真正意义在于在有限的人生中明了更多的事理,去见更多的人心,在这一段段看似平常实则波澜壮阔的文字中,体验在平凡的人生中所不能體验的人生价值。在史书里,历史人物的生平浓缩在一段小小的文字里,这极为考验书写者的功力。在我看来,远的不说,近的大概有《中国史纲》一书的作者能够做到这一点,能让读者从文字里洞见人心,要求的是作者自己先能做到,还要能够顺利的表达出来,这就是文学在其中所达到的促成作用,以文学之体,明史学之实质。

二、读史的我们如何继承这一份文化

在书里,作者做到了将人生的真谛传递给我们的任务,那么接下来,就是我们广大学子以及所有史学爱好者,为了将这份东西更好的流传下去实行应尽的责任了。首先,我们要读通,读透,紧紧的一两遍的粗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读普通的文学著作,往往遇上精彩的部分都要反复咀嚼,更别说结合了文学与史学的历史书籍了。其次,为文学与史学的进一步互融贡献一份力量。既然我们已经明悟了历史要更好地传承下去,脱离不开两者的共同努力这一点,那么为了我们的后来者也能读到像我们现在读到的《中国史纲》这样的佳作,就需要每个人尽一份绵薄之力。最后,对于历史,对于文学,永远保持这一份赤诚之心,学习永无止境,对历史的研究同样也永无止境。

三、结束语

在本文中,作者试着以一介高中生较为贫乏的语言,试着分析文学与史学互融所带来的优势,虽然在文章里我的观点还有所欠缺和疏漏,但我相信我想表达的这一份对历史的喜爱与对历史与文字相结合的美好前景的预期不会错。我相信,有着文学奠基的历史,一定能够更加繁荣,更加完善,我也希望在未来能够读到更多的像《中国史纲》这样的作品。让我们所有的历史爱好者与广大学子再读一遍《中国史纲》,相信一定不会失望的,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每一次的感悟,在作者或冷峻,或热烈的笔调中,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朱超杰 .《国史大纲》与《中国史纲》比较研究 [D].2017.

[2]周文玖 .执着的追求卓越的成就——论张荫麟的中国通史撰述[J].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16(2).

[3]霄今 .金冲及 :历史人物的研究与评价必须实事求是 [J].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6(6):114-114.

[4]魏邦良 .张荫麟:自云 “素痴 ”,谁解其味? [J].同舟共进,2016(7):50-52.

推荐访问:史学 研究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