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大水面养殖技术要点

摘要:大水面养殖是我省内陆渔业生产采用的主要模式,它成本低效益高,且容易管理。因此,深受广大养殖户的青睐。但想在有限的水面上最大限度的获得经济效益,也需要一定的管理经验和资金投入。文章详细介绍了大水面增养殖技术要点,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鱼类;大水面增养殖;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9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310-2

1 养鱼工程

很多人称养鱼池为“聚宝盆”,南方也有“养鱼种竹千倍利”的说法,但是在北方,由于很多渔池的工程建设不达标,鱼类不能安全越冬,导致养殖户经济效益下降。渔池工程主要包括:注排水闸门、防逃拦鱼设施、堤坝、越冬区。在北方越冬区显得尤为重要,工程建设以方便、实用、牢固为标准。

注排水闸门(又称注排水口)要求是开放自如,注水、排水方便,并且要保证长时间注水而不塌陷,水位过高不能被压垮.有条件的可以选择砖混凝土为原料。注水口可以尽量高一些,以能顺畅注水为标准,排水口可以尽量低一些,以能最大量排出水为标准。

防逃拦鱼设施主要设在注排水口处,标准是不阻水、不跑鱼。由于注排水口水流急、鱼集中,这给防逃带来很大难度。进出水口杂物集中且较多,可在水口前几米处水流较缓的地方设置能过滤杂物的拦网,不让杂物直接冲击防逃设施。条件允许可架设隅极式脉冲电栅栏,或在较宽的水域设拦网。拦网可按“八”字型设置,延长水流面和减少水流冲击力。防逃网的底部要用卵石压住、压实,保证能抵抗长时间水流冲击而不出孔洞。防逃网水面以上部分要高出水面1.5m,防止鱼跳跃逃跑。防逃拦鱼设施中网状防逃网的网目周长低于投放苗种周长的95%,条状鱼栅栏间距应低于投放苗种头宽的95%。

堤坝以水大不塌,抗风浪冲击为标准。迎水面可用编织袋、石块、水泥护坡。新建土堤坝要压实,防水大时渗漏塌方。

越冬区俗称“网卧子”,能够提高越冬鱼类的成活率,提高养殖鱼类的个体规格,同时还有利于冬季打网捕鱼。这个区域要求水深、地面平坦、没有陡坡和杂草。面积一般占养殖水面的十分之一即可,冬季越冬有效水深达到1m以上。

2 养殖品种搭配

鱼类的品种搭配是灵活的,既要考虑到水体条件,又要考虑鱼类销售渠道及特点。品种搭配应当根据水面的条件来确定,也可根据水体内鱼类种群特点来确定。大水面一般分为水草型、富营养型、贫营养型几种。

2.1 水草型大水面养殖

采取这种模式时可以多投放草鱼、鲤鱼,少投放花白鲢,鲤鱼,投放量一般是鲫鱼40-50%、草鱼20-30%、花白鲢20%、鲴科鱼类和肉食性鱼类10%。同时,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投放适量的河蟹。千亩以内的水面河蟹投放量每亩不超过2.5kg,千亩以上的水面河蟹投放量每亩不超过1.5kg。

2.2 富营养型大水面养殖

富营养型水面是指水面养殖经营时间较长,底泥较厚,水生植物比较少。水源多为稻田泄水或雨水,肥力高、透明度低。采取此种养殖可多投放鲢鳙鱼,少投放草鱼,适当投放鲤、鲫鱼。浮游植物数量保持500万个/升以上的水域,放养鲢鱼比例为60%,鳙鱼10%,鲤鱼、鲫鱼、草鱼占20%,鲴科鱼类和肉食性鱼类占10%。浮游植物数量低于100万个/升的水体,放养鳙鱼的比例为40%,鲢鱼10%,鲤鱼、鲫鱼、草鱼40%,鲴科鱼类和肉食性鱼类10%。这种水体不适合养殖河蟹。

2.3 贫营养型大水面养殖

贫营养型水面指水质清瘦、浮游植物数量少、底泥有机质含量低的水体。这种水体(在北方大多属碱性水体,水体混浊度高)养殖的鱼类品种搭配要根据水体的特点来确定,水体中杂鱼数量多时可适当增加肉食性鱼类的数量,但存塘量要低于总鱼量的5%。池塘底部为沙质土壤时可投放大银鱼,浮游动物比较多也可适当增加鳙鱼数量。鲢鳙鱼投放比例可占鱼类总数量40%,鲤鲫鱼占60%。每年定期向水体投入粪肥和饲料,当水体培肥后再根据水体营养情况改变投放结构。

3 放养密度

在养殖过程中要合理安排鱼类的放养密度。要避免资金紧张时不投放鱼苗,又要避免没计划的大量投放。这样会导致鱼类过少而没有产量或者由于密度过大而使得养殖的鱼不符合销售规格。

鱼类的放养密度应根据水体中所含的饵料生物基础条件和放养鱼类的成活率来确定。饵料生物相对贫乏的贫营养型水域,无论水体面积大小、深浅,鱼苗的放养密度都必须低于40尾/亩;营养型或富营养型的水体,魚苗的放养密度一定要根据水中饵料特点来确定,一万亩以上的水面放养密度为30-50尾/亩,千亩到万亩的水面放养密度为50-100尾/亩,以后可根据捕鱼情况和存塘量逐年调整。 根据多年实践,按照以上计算方法投放,如果当年成鱼平均长到1kg,第二年可放养鱼种5kg(50尾)/亩;如果当年成鱼长到0.5kg,第二年长到1kg时,再放养密度可调整为2.5-4kg(50-80尾)/亩;如果当年鱼体均重0.3kg,且第二年仍低于0.5kg,再放养密度应低于2.5kg(50尾)。水体中必须保证有两年以上放养的群体,放养总密度保持在100-130尾/亩。

4 放养模式

能够保证鱼类每年安全越冬且按照标准投放鱼苗的水体,第三年开始即可长年起捕,实行轮捕轮放。起捕的数量和种类根据鱼类放养密度、水体内种群结构特点确定。若水体的鱼苗投放量充足,即每年投放100-200尾/亩,鱼类个体平均重量为1kg,并且能保证有两年以上存塘鱼时,即可进行轮捕轮放。应做到捕大留小,用刺网(挂子)捕捞大型成鱼。野杂鱼较多水面可以用密眼箔捕捞小型经济鱼类。每天捕捞量为59-100kg/千亩,轮捕轮放目的是把有限的天然饵料最大限度地供给优质商品鱼。不但能够提高鱼的商品规格,还可以增加亩产量。实行轮捕轮放养殖模式后即可以把投放鱼种改为投放夏花。这样可发减少投入大量资金,还解决了鱼种投放时的过分应激反应。

5 商品鱼销售

卖鱼形式有多种,如垂钓卖鱼(现钓现做、现钓现卖、自钓自做等);鱼庄加工(即定点供应、自己经营鱼庄等);错季销售(在夏季、封冰期、解融期不利于捕捞时上市);也可以固定商贩或固定市场。最主要的还要注册品牌,有条件的可以把活鱼包装。把水产品打进超市。

6 越冬管理

大水面养殖鱼类一般情况下没有越冬风险,如果管理不到位,也可造成大量死亡。这样就很难使商品鱼达到较大规格。

水面有挺水植物时冬季不用进行打孔排气,只要保证水体有效深度达到1m以上即可。一般情况下,有效水体能容纳越冬鱼密度为0.5-1kg/m3;当水面没有挺水植物且淤泥较深时,冬季要对水体进行不定期排气,也可在水中立一些苇草捆,让苇捆的上部露出冰面,下部与水相接,用来排出水中的有害气体,这样的水体能容纳越冬鱼密度为0.5kg/m3。

冬季下雪时要及时扫雪,不可让雪停留太长时间。当水体缺氧时要采取增氧措施。可以投放增氧剂或物理爆气增氧。有时管理措施都做到位,冬天还是有死鱼现象的发生,综合分析是鱼自身的原因,鱼的鳃有炎症或是鱼的体质较弱。鱼鳃有炎症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患有烂鳃病,另一个是鳃部有寄生虫。这就要求进鱼种的时候要把好质量关,并按标准程序处理鱼种。一般情况下用5%的食盐水浸洗20分钟,也可以用敌百虫(百万分之十浓度)和硫酸铜(10%)混合水溶液浸洗20分钟。

大水面鱼类增养殖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必须做到在有限的水体中得到产量最大、品质最优的鱼类产品,同时要选择合适的季节、合适的对象卖个好价格。不同水体、不同经营模式、不同鱼类的生产过程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养殖者在生产实践中不能照搬别人的成功经验,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

作者简介:王玉辉(1972-),男,满族,吉林镇赉人,吉林省镇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工程师,研究方向: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

推荐访问:鱼类 水面 要点 养殖技术